关于山西晋城可开发文化资源调研报告
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趋于完善的今天,国人的消费内容逐渐由物质消费向文化消费和精神消费转变。其根本原因是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以及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性便逐渐显现了出来。
山西晋城有着极其厚重的人文内容传承,这里是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依托着自己独特的自然人文优势慢慢被打造成了一个旅游城市。但是,晋城在前些年依旧是资源主导型城市,随着煤炭经济发展的不景气,晋城的转型跨越式发展迫在眉睫。为了解决在城市转型跨越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我通过对二手资料的查询和相关内容的整理,作出如下调研报告。
一、山西省晋城市文化资源总量及其开发现状
(一)文化资源总量介绍
1、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晋城现有国家自然保护区两个、省级森林公园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四个。人文景观星罗棋布,最具代表性的资源概括起来有太行山水(王莽岭、蟒河、历山等)、神话故乡(炎帝、舜帝、汤帝遗迹遗址等)、围棋源地(黑白*三种颜色天然棋石)、古建瑰宝(木结构古建筑、“古代彩塑”等)、明清古堡(沁河流域古堡、古村落)、古战遗址(长平古战场、碗子城等)、当代创举(锡崖沟、丹河特大石拱桥等)。
2、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据统计,全市市级以上非遗项目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项,省级53项,市级70项,遍及传统戏曲、技艺、曲艺、民俗等十大门类;代表传承人国家级9名,省级62名,市级名;省级民族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基地2个,省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此外,我市红色文化资源星罗棋布。全市革命遗址处,其中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5个,市级12个;革命遗址已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6个,市级17个;市级*史教育基地4个,县级17个。
3、历史人文古迹丰富: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人文古迹在晋城也随处可见,影响最深最广的有茶路古道(所有古道,都保留有丰富的文化遗存)、冶炼文化(“阳阿古剑”的传说,“九头十八匠”的形成,标志着冶炼规模宏大,技艺精湛,明满九州,远销海外)、程颢书院(程颢作为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曾在晋城任县令三年。期间,他在泽州境内建设乡学72所,社学数十处,使晋城文风大振,科甲鼎盛)。
(二)文化资源利用现状
1、*府重视程度较高。
市*府先后出台了《晋城市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若干措施》《晋城市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实施意见》《晋城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晋城市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措施,积极营造有利于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环境。将年确立为全域旅游启动年,召开高规格的全域旅游启动大会,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区域协调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有力地推动了我市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相关企业的发展和建设
据统计,我市各类文化产业活动法人单位个,其中,规模以上单位24个,分别是制造业3个,批发和零售业6个,服务业15个;规模以下单位个,分别是制造业68个,批发和零售业79个,服务业个。年,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增加值19.51亿元。针对这些企业和优秀项目,市*府给予了*策和财*上的扶持。
二、文化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统筹规划不足,发展理念滞后。
1、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特色性、前瞻性和创新性不突出。
与城乡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专业规划缺乏有机衔接,未形成发挥引导和调节作用的一体化战略规划模式。制约了文化旅游重点项目的引进和培育。
2、体制机制运行不畅。
文化及相关部门统筹协调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部分文化企业没有进入文化产业统计范围,产业发展底数不清。户外广告、婚庆、艺术培训等行业监管主体不明。各县(市、区)虽然都成立了旅游发展委员会,但由于缺乏有效协调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改革强化效应还未显现。
3、改革创新力度不强。
部分国有企事业单位思想观念落后,市场主体地位不够明确,缺乏市场竞争力。部分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不能实现有效分离,景区之间未形成有效对接,还存在资源整合困难,互相牵制掣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景区整体效益的发挥。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不强。
1、总体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引领。
虽然我市文化旅游企业单位数量在逐步增长,但规模以上企业法人单位数仅有24个,文化旅游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小、弱、散”的问题比较突出。
2、产业结构不合理。
文化产业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主要集中在文化服务业。年,服务业法人单位占全部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85.65%。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占比过小,发展相对滞后。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不完善,与其他产业融合不够。旅游产品种类较少、层次偏低。“游”的项目单一,“购”的产品缺乏特色,“娱”的项目匮乏,景区景点内容单调,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文化含量明显不足。游客在我市停留时间短,消费少,多数景区的收入主要来自门票。
3、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占全市GDP比重仍然偏小。
年,全市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比重为1.88%,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旅游企业平均主营业收入万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虽然旅游总收入逐年上涨,但对财税贡献不大。文化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非常有限。
(三)产业品牌不多,产品营销力度不够。
我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处中原经济区,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但本地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却没有得到充分的整理发掘和有效的开发利用。加之文化旅游产业与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移动多媒体等新业态的融合不够,文化旅游新业态发展缓慢,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难以提高。产品的文化创新和创意不足,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对塑造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力不大。产品宣传形式内容不够丰富全面,对市场的开拓各自为*,没有打好营销“组合拳”。节庆活动期间“热火朝天”,结束之后“冷锅冷灶”,未能形成市场运作的持续性和延续性。(四)人才相对匮乏,创新发展受到制约。
人才短缺是制约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具体表现在:
1、缺乏现代高层次管理、策划、创新及各类服务人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一大批懂策划、能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人才。目前,我市文化旅游企业中经营人才特别是高端复合型经营人才匮乏。
2、创意设计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由于发展大环境、企业吸引力、产业链不配套等因素制约,动漫游戏、广告创意、大型演艺等亟需的文化创意人才数量少,难以引进,尚未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3、文化旅游产业研究人才不足。*府、企业、社会都缺乏文化旅游产业研究人才。各类文化旅游专业人才储备严重不足。这些都制约了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
三、发展建议
(一)科学引领指导,强化企业活力。
1、加强对文化相关产业的引导,同时进行简*放权精简机构。
2、进行相关*策的制定,有效协调各行业的发展。以*府的名义对各相关行业进行桥梁的搭建,使得资源利用率得到提升。实现精准帮扶,对具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行税收和*策的帮扶。
3、要进行长远规划,不能仅仅局限于见效较快的企业,放开束缚,在精准市场分析的前提下进行地方法规的建设,实现由制度协调企业运转。
4、建设专家小组进行企业评估,将没有活力的企业进行整合兼并,实现对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转型升级。
1、培养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能仅仅局限在国有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的挂牌。试着进行新的尝试,进行股份制龙头企业的建设。*府以制度入股。
2、整合相关企业的融合发展,扶持微小企业,大力推动创新型企业的建设,引导企业的创新生产经营模式。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路子,推动相关产业间的解构优化调整。
3、助推现有企业的转型发展,比如曾经依靠资源开发成长起来的某些企业。其有着大量的资本,可以进行大规模的升级战略实施。
(三)实行品牌建设,加强品牌营销。
1、进行品牌定位。利用当地的地方特色,进行宣传和品牌完善。将品牌定位在地方特色文化,一定得要切合当地的发展实际。通过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借鉴,不断完善自身品牌框架建设。
2、优化品牌设计。通过UGC的资料收集模式,进行品牌设计方案的抉择。将营销策略和发展规划进行立体式的构建,借此来实现对地区性文化品牌战略目标的实现。
3、加强品牌传播。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品牌的对外输出,可以聘请具有一定实战经验的公关企业进行对外宣传的设计。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级的项目,打响自身品牌。
(四)注重人才培养,增强文化软实力。
1、要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鼓励具有产业优势的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文化旅游专业人才。
2、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高端人才利用机制,成立专业水平高、构成范围广的文化旅游专业委员会,借用省内外高智力资源,为*府决策及时提供科学依据。
3、要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要完善文化旅游专业技术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4、健全以*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对晋城文化旅游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者以及重大文化成果进行奖励。要建立文化旅游人才评价发现机制,成立文化旅游人才评价专家委员会,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杨敏,魏峰群,李君轶,张谦.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旅游开发初探——以山西晋城北留镇为例[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3):81-84.
[2]魏小杰.山西晋城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艺术特色及其保护[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
[3]孙玉梅,秦俊丽.山西省文化旅游资源的特征与文化产业发展模式[J].地理研究,,30(05):-.
[4]晋迪,宋保平,高楠.基于“点-轴”理论的山西旅游空间结构特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7(05):-.
[5]马慧英.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N].中国旅游报,-03-22().
[6]吕林欣.扶贫背景下的山西乡村旅游产业链优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7]吕林欣.扶贫背景下的山西乡村旅游产业链优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