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晋城市将“全国康养旅游目的地”列为六大战略定位之一,着力推动文旅康养产业发展。通过发展文旅康养产业,不仅可以吸引部分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脱离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去产能、去库存与去杠杆,还能更好发挥政府在扩大内需、维护市场中的作用,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城乡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营商环境改善等公共领域,对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其他城市之间的交流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不难看出,晋城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所具有多重比较优势。在历史文化方面,拥有“神话与现实兼备、物质与非物质并存、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特征;就地理位置而言,晋城是南下中原、北逐大漠的必经之地,具有“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地位;在所享政策方面,晋城拥有中部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原城市群、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多项政策机遇,同时还是山西省唯一的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整体推进试点市。
但在拥有诸多比较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产业规模有限、品牌效应不强等问题。国际市场吸引力不强、国内市场有待深入开发,有文化资源内涵挖掘深度有限、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不强、文旅康养产业投资主体单一等问题。在长期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下,晋城市的经济体系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自循环特征,对外输出的产品多以煤炭、钢铁、化工等产品为主,与周边城市的产业联系相对薄弱,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创新思维不够活跃等多种问题。近年来,随着富士康、太焦高铁、丹河新城等项目的相继建设,晋城文旅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但受经济、社会、政策、空间等因素的影响仍然较为明显。在经济发展水平、投资规模等因素的限制下,造成了创新能力薄弱、文旅龙头企业培育不足等问题;在社会驱动力方面,对少数国有企业依赖程度偏高,民营经济的活力则有所不足;在政策驱动力方面,受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县包围市行政区划、旅游景区与行政区关系等问题的影响,部分文化旅游景区发展存在着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对此,晋城市文旅产业发展应重点从以下方面推进:
一要以创新引领战略激活经济驱动力。高度重视文旅康养产业发展对晋城经济转型的重要意义,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理顺政企关系、区县关系、旅游功能区与行政区的关系,逐步推进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优化营商环境,降低文旅产业发展的体制成本,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效率。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创新,有序解决国企负担重、转型难、后续发展乏力等问题,改变城市与企业二元化问题,降低文旅产业发展的要素成本,构建创新型产业体系。推动旅游开发管理模式创新,围绕文旅强市的目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空间布局,降低文旅产业发展的环境成本,保障多元化产业空间供给。
二要以融合发展战略激活社会驱动力。要从思想理念、经济结构、社会管理等方面全方位融入中原经济区,扩大晋城对外开放水平,将晋城建设成为山西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省际门户城市。探索统筹文旅康养产业协同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加大人才、技术、资本的引进力度,促进两地在产业、市场、商贸、物流等多方位、多领域的深度合作。重点推进“旅游+乡村振兴”“旅游+国企转型”“旅游+智慧城市”等新平台建设,以文化交流为突破,实现从引资向引人的转变。
三要以魅力提升战略激活政策驱动力。晋城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既要“对内改革”,又要“对外开放”,在此过程中如何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太行山水生态共生,三晋文化生态赋魅,营造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优越环境。融入区域生态魅力网,推动太行生态共保共治共美;构建生命共同体整体格局,统筹推进沁河古堡、特色村镇、民俗文化等资源的系统性开发与保护;围绕文旅康养产业发展构建全域魅力景观体系,传承古老中华文明、展现壮丽太行风光,在兼顾保护和利用的基础上,提供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
四要以协同开放战略激活空间驱动力。纵深推进晋豫协同发展,打造东西双向开放枢纽,支撑内外双循环发展,提升山西以及西北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水平,推动“晋东南”与“豫西北”深度粘合,真正发挥晋城市“融入中原、呼应太原、连接上党”的重要作用,成为太行山经济带以及中原城市群中重要的一极。对接郑州航空港区,提高与区域枢纽机场的可达性,重点开拓郑州以及赴郑旅游的客源市场;高品质打造丹河新城,挖掘高铁对晋城文化旅游市场的拉动效应,以丹河新城建设为重点,缓解主城区发展压力,推动北石店矿区改造,盘活众多周边文旅资源;谋划类似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等跨区域文旅通道,突出主题和特色,高标准推进沿线“内容供给”,构筑“大美太行”的总体空间格局。
具体而言,要组建由市委政研室(改革办、综改办)牵头,联合发改委、民政局、城区、泽州县、开发区等单位,深入开展晋城行政区划优化设置及体制改革研究,确立科学的调整方案,持续推进行政区划调整论证及申报工作;由市委常委牵头,联合组织部、改革办、发改委、城区、泽州县,探索设立城市新区或开发区,实行级别高配的“区镇合一”体制,联合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住建局、教育局、卫健委等单位,重点推进丹河新城与城区、北石店区域的一体化发展,逐步将城区部分优质教育、医疗资源转移至丹河新城,在新城建设的同时,也应重视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高标准推进新城建设;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联合人社局、统计局、大数据应用局、市人才协会等单位,建立晋城发展人才库,以晋城一中、阳城一中等优质校友为主体,定期更新相关信息,采取包括人才引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由市人大牵头,联合市政协、总工会、团市委、工商联等单位,推动外来人口市民化,从就医就学、社会氛围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大力鼓励外来人口流入,给予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相同的市民待遇;由市大数据应用局牵头,联合统计局、公安局、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商务局、发改委等单位,构建晋城智慧旅游系统,对全市旅游资源的旅游设施、主题线路、经营状况等信息进行摸底调查,并设计在线AR旅游等功能,吸引游客、投资者、学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