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长平之战杀谷在何处 [复制链接]

1#

长平之战尽管已经过去了两千多年,但有关长平之战的学术争鸣却一直没有停止过。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的高平人,有更多的机会去进行实地考察、调研。长平之战的大致经过和范围已成共识,毋庸赘述,现在我们仅探讨一下长平古战场真正的杀谷在何处。

杀谷,又称煞谷、省冤谷,是长平之战中赵军被围,赵括战死,赵卒放弃抵抗投降后,白起密令集中屠杀40多万降卒的地方。因手段残忍,场面惨烈,白起便有了“人屠”的魔鬼称号。千百年来,人们提起白起杀降的行为,全都是一片谴责痛骂。

骷髅庙

当你来高平旅游问起长平之战杀谷在何处时,多数人会告诉你杀谷在谷口村,此村以前叫哭头村,那儿有著名的骷髅庙,以及高平名吃白起烧豆腐的历史传说。这似乎已成为大多数高平人的共识。但事实上,真正的杀谷却不在那里,而是在永禄乡中部的河谷地带。

永禄村就处在杀谷的中心位置。从实地考察可以看出,永禄乡东有韩王山,西有松山、佛爷岭和杨家山,北有朗公山,地势北高南低,东部、西部和北部都有绵延不断的山岭包围,南部较平,形成一条狭长的口袋状河谷。这条谷地南北长约10里,均宽约2里,足够容纳数十万人。永禄河古称关水,发源于北部的关和岭,在铺上村汇入丹河。而谷口村所处的那条狭谷从实地考察看,太过于短小,长仅几百米,宽约三四十米,根本不具备大规模作战的地理条件。

关于这一点,山西省著名考古学家张颔亦有共识。他说,他所见到的谷口村谷地,地方很小,不仅容不下40万赵卒,即使几万赵卒也容纳不下,况且还有秦兵亦在谷中。高平巿文博馆原馆长常四龙先生在他的论文《秦坑在何处》一文中也有同样的看法。那么,真正意义的杀谷在哪儿呢?

以前文献中有没有关于杀谷的文字记载呢?有。王庭直,寿春人,金天眷三年()任高平县令。他写过一篇《省冤谷记》的碑文,碑文曰:“后令高平,问其自,乃古长平也。询其故迹,父老曰:‘城西北十五里,有地曰杀谷,乃秦将白起坑赵卒四十万之所。当时头颅似山,骸骨成丘,何晏亦尝哀悼。至唐易名省冤,则长平故事其来久矣。’”从其描述的方位和距离对照,永禄乡中部谷地正合其意。年永禄将军岭下一号尸骨坑的考古发掘更加佐证了此地为杀谷的不二之地。

多年前的高平县令王庭直为什么要写《省冤谷记》这篇文章呢?其实他是为了记录他“率领高平本土士众,携酒肴,奉香火,张声乐,具服祝,谨诣其谷吊祭之事”,并提到“宋运判马城,经过此地,移檄县僚,收拾遗骸,于谷口凿坑,把杀谷中数十里内暴露的尸骨收集掩埋之善举”。说到此我们得先普及一下“坑(阬)杀”的概念。“坑杀”,一作阬杀,是指古代军队打仗,将敌军杀死后把尸体堆积起来的行为。史家一般将坑杀这个词用作谴责屠杀无辜,大规模杀俘和杀平民,如我们常提到的焚书坑儒、白起坑赵等。人们往往望文生义,以为坑杀是活埋的意思,这是不正确的。《史记》中关于长平之战记载:“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司马迁在用词上是十分准确,其中提到的“坑杀”并非指活埋,而是将敌人杀死,将尸体堆集在路边或战场上的行为,“挟诈”指在赵军主帅赵括被乱箭射杀后,白起威逼、欺骗已被围困四十多天,并一直忍饥受饿的赵卒说,如果他们放下手中的刀戈剑戟,统一到韩王山下的关水河谷集中,便会给他们饱饭吃,并让他们生还。已群龙无首、失去斗志的赵卒为了保全性命,相信了白起的话,全都放下武器,到指定地方集结。于是乎,赵卒便成了圈中任秦军宰割的羔羊,也便有了“流血成川,沸声若雷”“露骸千步,积血三尺”的记载。斩首,古代专指砍头的行为,“斩首虏四十五万人”,是指将四十五万俘虏砍头。高平永禄乡已发掘的一号尸骨坑也证实,那些尸体都是头骨和躯干分离的,应是死亡在前,埋葬在后。根据典籍记载不难推测,这些尸骨并非秦军掩埋,而是后来历朝历代像唐玄宗、王庭直一样有身份地位的人,或者当地的一些百姓为了积德行善,发慈悲仁爱之心,在不同时期将这些尸骨掩埋的。要埋葬四十多万具尸体在当时秦国兵士十分疲惫的情况下绝非易事。据考古调查,和一号坑类似的尸骨坑在永禄周围已发现十余处。

清顺治《高平县志》山川一章中记载:“省冤谷在县西北二十里,即秦坑赵卒处。原野厌人之肉,川谷流人之血,旧呼‘杀谷’。唐玄宗幸潞过此,改曰‘省冤’。”

杀谷(煞谷)改称“省冤谷”是唐开元十年()以后的事情。北宋《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记载:“(泽州高平县)省冤谷,东南西北各六十步,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垒西面以百步。”古代人称迈出一足为跬,迈出两足才是步,古代的跬就是现在的步,古代的一步实际上是现代两步。又有说“五尺为步”,所以一步1.5米差不多是现在两个正步的距离,但事实上,古代的一步应该是约1.3米。由此推算,东西南北各60步,约合78米,为平方米的范围。这么大的地方无论如何是容不下数十万降卒的,除非是史书将战争规模夸大了。所以可以推断《太平寰宇记》中所描述的的地方仅是唐开元十年正月,唐玄宗巡幸长平时所设祭坛的范围。因当时长平是上党的重要城邑,又处在泽潞官道要冲,祭坛应在长平城西的丹河岸边,对面便是秦壁垒的一个重要据点,即现在的寺庄镇管寨村。

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程度是很出名的。军功是按手提多少人头来计算的,首领将清点过的人头堆在一起,于是就有了骷髅山的说法。高平有骷髅山吗?有。提到骷髅山先了解一个生僻的术语叫“京观”。京观是古代君王或者将领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体,或者单单头颅,封土而成的高冢。史籍对这种京观的记载很多。比如夏国凤翔六年(),夏国进攻关中地区,将东晋军队阵亡士兵的首级堆积为京观,号称“骷髅台”。隋炀帝征高句丽失败,高句丽国将隋军阵亡者尸体筑为京观,唐贞观五年(),唐太宗派遣使者到高句丽交涉,拆毁京观,收拾隋军骸骨,祭而葬之。

高平的骷髅山在南王庄村西、王降村东。南王庄村民叫西山,王降村民叫东山,现已被长晋一级路拦腰截断,和谷口村南的二郎山相连,可看作一体。此山岭的南面就是谷口村。清顺治版《高平县志》“古迹”一章中记载:“白起台在县西六里骷髅山。白起所筑,以觇赵军。”《上党记》记载:“长平城在郡之南,秦垒在城西,二军共食流水涧,相去五里,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巍桀起,今仍号曰白起台。”由此可知白起台和骷髅山应在同一个地方。有人说谷口村骷髅庙所在的那个小土堆应是骷髅山,其实不然。这可以从此庙中勒石于明万历三十七年()的《高平侯刘公重修骷髅庙记》中找到证据。碑文曰:“庙建于头颅山之麓,即骷髅大王之所栖也。”“头颅山之麓”说明头颅山应在附近,庙建在其下。实地考察可知,应在谷口村北阁外所对的山丘。北阁上有石匾,题额“面绕绵峰”。不过此山因开山取石,开石料场,修长晋一级路已很不完整。现代化大型机械对地理环境的改变之快、之大令人咋舌。

那么,长平之战中在谷口村发生过激烈的交战和坑杀吗?回答是肯定的,但这儿的鏖战要早一些。秦昭襄四十七年(前),当秦军从河东郡越过乌岭急行军到沁河沿岸,在武安、屯城、王离、马邑一带站稳脚跟,休整?给后沿玉溪河向东进军,抢占空仓岭,控制武神山制高点,派出侦查兵沿明公河和饮马河河谷攻击前进。此时廉颇也已率兵进驻长平,先头部队和秦兵相遇,双方交战中秦军斩裨将赵茄,赵军先损一大将。老道的廉颇老将军在秦军进攻路线上设赵东城(秦城)、故榖城(古寨)二鄣城和光狼城一起构成品字形营垒,成互为犄角之势。但秦军当时号称虎狼之师,战斗力极强,结果是“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再向后撤,在丹河西岸谷口、王降、南王庄、王堡、管寨一线构筑西垒壁,想拒敌于丹河之西,竭力保住长平、泫氏重镇。然而结果是“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这条西垒壁后来变成了后来的“秦垒”。这时,廉颇已明白赵军不是秦军的对手,并且发现秦军远道而来想速战速决,于是退守丹河东,以丹河天堑为天然屏障,在韩王山至大粮山一线构筑壁垒,想利用深沟高垒构成的工事和秦军打持久战,任凭秦军挑战,赵兵不出,形成双方相持阶段。但不到一个月,就因赵孝成王中秦相范雎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换掉了老将廉颇,而秦王则拜白起为将,出两支奇兵包抄,遮绝赵军粮道,将年轻的赵括送上了绝路,最后才是杀谷大屠杀。

秦军在攻陷西垒壁后为了鼓舞士气,恐吓赵军,在南王庄、王降和哭头之间的小山上筑京观,也就是将阵亡赵卒的头颅堆集在一起,并在此筑台奖赏三军将士,名曰“白起台”。从实地勘望可知,头颅山(骷髅山)高地距大粮山和韩王山的直线距离几乎一样,成等腰三角形状,从此制高点上可清楚观察到韩王山、大粮山以及石门、围城、弃甲苑一带赵军的动向,这和《高平县志》中记载的“以觇赵军”相吻合。正是因为这儿有头颅山遗址,唐玄宗登基后故地重游,莅临长平时下诏建骷髅庙。骷髅庙是全国唯一一所祭祀战争亡灵的庙宇,从建成后宋、元、明、清历代屡有修葺,成为后人凭吊长平之战的重要地方。

关于“京观”一词在明万历四十年()立石的《谷口村增修高禖祠记》中也曾提到过。碑文曰:“夫泫之哭头村,秦白起坑赵卒地也,起以虎狼之众,伏崎扼要,诱赵卒而穿之,使四十万众骈首就戮,以为京观。故其后,长平风雨,子夜呱呱,有鬼哭声矣。迨我明兴,诏立赵王庙,俾有司时祀之,而鬼声息。”由此可知骷髅庙到明代改称赵王庙,祀赵括夫妇。

正是骷髅庙的持续存在,人们便将谷口当作杀谷了,但在此被杀的赵卒数目和在永禄河谷遭集体屠杀的数目不能比,谷口可能是几万人,而永禄河杀谷多达四十余万,这和《史记》中记载“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以及“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大致吻合。因此,长平之战真正的杀谷在高平市永禄乡中部的河谷地带。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长平之战的遗迹和历史故事在高平市境内比比皆是,我们要珍惜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认真地去研究它、保护它、开发它、利用它。让“长平之战发生地”这张名片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责编:彦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